中鋁博法鋁土礦項目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的幾內亞,是2018年10月中幾兩國合作開發(fā)幾內亞鋁土礦資源的核心項目,也是中鋁集團共建“一帶一路”的“排頭兵”、推進“兩海”戰(zhàn)略的“橋頭堡”。
近年來,中鋁幾內亞秉承“建設一個項目、促進一方發(fā)展”理念,支持地方發(fā)展,改善當地民生,結交了許多幾內亞朋友。
“博法礦山的CBD”
中鋁博法鋁土礦項目地處幾內亞博法省博法市東北部的礦區(qū),周邊沒有城鎮(zhèn),只零星分布著一些典型的非洲小村莊。
過去,由于半年雨季、半年旱季的氣候,當地只能種植一些耐澇耐旱的花生和旱豆等農作物。而由于缺少農業(yè)生產機械、化肥農藥和蔬菜種植、禾苗培育經驗,當地村民整年辛勤勞作,卻依然家徒四壁。此前,村民住在簡陋的茅草屋里,原生態(tài)粗木頭豎起來圍成一個圓圈作為“承重墻”,上面搭建茅草編織的錐形屋頂,泥巴地上鋪幾床草席,便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全部。
近年來,隨著中鋁博法鋁土礦項目的建設,中鋁幾內亞先后解決了2000余名當地村民的就業(yè)問題,目前,該公司幾內亞籍員工已占全員總數的75%,其中,當地社區(qū)員工占比高達95%。
新的就業(yè)機會為當地村民帶來希望,也使得村民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改善,可支配收入持續(xù)提升。短短幾年,村民便用豐厚的薪酬在村里安居樂業(yè),在博法鋁土礦項目周邊,不少村民甚至建起了磚混結構房屋。
而項目周邊人氣不斷聚攏,也形成了一塊“商業(yè)繁華”的地段:在中方營區(qū)出口300米、項目工人上下班必經之路上,形成了一個相當熱鬧的集市。商販大多是附近村民,販賣服裝、水果、飲料、快餐、家禽等。除了固定的攤販,集市上還有很多婦女和孩子,頭上頂著堆得高高的籃子,沿街售賣花生、雞蛋。中鋁幾內亞同事們親切地稱這里是“博法礦山的CBD”。
與此同時,隨著新的工作機會,當地村民的面貌也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中鋁幾內亞博法鋁土礦項目建設之初,當地鮮有私家車,偶爾能見到二手出租車,幾方員工大多乘坐中鋁幾內亞通勤車上下班。這兩年,攢夠了錢的幾方員工紛紛買了摩托車甚至私家車,旱季可阻擋紫外線,雨季可遮風避雨,還能滿滿當當載貨,跋山涉水糙活累活毫不含糊。
從“職業(yè)技術學校”到“博漂”
在當地村民眼里,中鋁幾內亞不僅是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也是一所可提供各種專業(yè)技能培訓的“職業(yè)技術學校”。
自博法鋁土礦項目建設以來,中鋁幾內亞為幾方員工開展了礦卡、裝載機、推土機、平地機、油罐車、采礦機、斗輪機等重型機械設備駕駛、維修技能培訓,以及皮帶運行、分析化驗等專業(yè)技能培訓。一個個零基礎、低技能人才迅速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具備專業(yè)技能的重型機械設備駕駛員、維修員和專業(yè)技能人才。村民們不僅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更掌握了受益終身的職業(yè)技能。
例如,在當地,不少村民都開著歐洲淘汰的二手車,二手車故障率高,汽車維修需求很大。而接受過中鋁幾內亞駕駛、維修技能培訓的當地人,則很快就能在汽車維修店找到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中鋁幾內亞還為當地人提供了技術含量相當高的“皮帶硫化培訓”。皮帶是用橡膠包裹著的鋼絲繩芯輸送帶,是礦石運輸的“大動脈”,皮帶硫化是把兩條輸送帶連接在一起的一種工藝,硫化接頭的質量直接決定了皮帶能否安全平穩(wěn)運行。好的硫化工藝不僅能保障硫化質量,避免故障停機甚至機損事故,還能提高皮帶硫化效率,縮短停機檢修時間。
由于當地所有礦企都要通過裝船機的傳送皮帶將礦石從陸地運送到船艙里,皮帶硫化工作尤為重要,皮帶工人也非常搶手。
通過中鋁幾內亞“皮帶硫化培訓”的當地人,因為工作出色,甚至被高薪聘請到幾內亞其他礦企工作。
由于中鋁幾方員工在幾內亞博法地區(qū)乃至首都科納克里的高薪資優(yōu)勢,甚至不少人從科納克里、博凱大區(qū)慕名來到博法項目求職,成為“博漂”一族。在博法,即便是休息日,中鋁幾內亞員工依然驕傲地穿著工作服,覺得這是“身份的象征”。
我們是“雙向奔赴”
由于博法鋁土礦項目采出的礦石需要通過皮帶運輸至港口,為打通皮帶運輸通道,近年來,中鋁幾內亞也在博法省法塔拉河上修建了一座斜拉橋。
這座橋是幾內亞乃至西非第一座斜拉橋,也是幾內亞著名的“網紅打卡地標”,幾內亞不少年輕人結婚都會到這里拍照。而由于種植枝繁葉茂的景觀樹、姹紫嫣紅的花草和修剪齊整的草坪,中鋁幾內亞博法鋁土礦項目營地也成為公路邊上的“顯眼包”,當地不少司機開車路過時,都會忍不住停下拍照。
“當地民風淳樸,人也很熱心。”在幾內亞這些年,中鋁幾內亞生產聯(lián)合調度中心員工齊思秋結交了不少當地朋友,其中一位是司機巴福德·福法納(Bafodé Fofana)。早在博法鋁土礦項目建設初期,齊思秋負責皮帶調試和營地家具入場安裝時,他倆就認識了。雖然只能通過簡單的英語、法語甚至是手語交流,但絲毫不影響他們成為心心相通的朋友。
因為當地的服裝和鞋子價格昂貴,很多人穿不起鞋,齊思秋給福法納送了黃膠鞋和衣服,還讓福法納的妻子每天早上跟著他搭便車,帶上鍋和米到“博法礦山CBD”賣粥養(yǎng)家。
“只要有一點點吃的,他都會跟我分享。”齊思秋說,雖然福法納每天只有相當于人民幣30元的收入,但他有時會掏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給齊思秋買售價人民幣5元的當地飲料,也會把家里最珍貴的資產——自家養(yǎng)的土雞送給齊思秋。菠蘿蜜成熟的時候,他甚至送來一只重達七八十斤的菠蘿蜜。
“只要你幫過他們,他們就一定會記住你。”像福法納這樣的幾內亞朋友,齊思秋結交了不少。“看到你提水或者搬東西,他們會從很遠的地方跑過來幫你,你遇到困難他們也會全力幫你解決。”齊思秋認為,人和人交往都是相互的,“你對他們好,他們就對你好”。
對那些曾在國內一線城市打拼的中方員工而言,幾內亞是一個“治愈”的地方。來幾內亞之前,他們在大城市的鋼筋水泥“森林”里穿梭,每天光通勤就要耗費一兩個小時。在西非的驕陽藍天海風里,他們的生存焦慮得到了極大緩解,他們也學會了與自己和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