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小名片
人物:黃蓉
單位:四川瀘州供電公司
獲獎情況:獲四川省三八紅旗手、四川省“最美職工家庭”、瀘州市“最美志愿者”等稱號。
志愿心語:愿盡微薄之力,播撒愛的陽光。
3月28日中午,四川瀘州供電公司瀘川供電分公司員工黃蓉趁著午休時間來到單位附近的怡園社區(qū)文星小區(qū),幫助打掃小區(qū)衛(wèi)生,開展森林防火宣傳等,為小區(qū)居民提供志愿服務。
時常保持著微笑,眼神溫柔、步履匆匆……初見黃蓉,總會留下這樣的印象。今年49歲的黃蓉是一名常常奔走在瀘州市街頭巷尾的志愿者。她經常利用工余時間到學校、敬老院、博物館開展志愿服務,為社區(qū)生活、城市發(fā)展貢獻微薄之力。
關愛特殊兒童
2001年,黃蓉的大女兒出生,卻不幸被診斷出患有唐氏綜合征。面對生活的打擊,黃蓉始終積極面對。多年來,黃蓉和丈夫悉心呵護女兒,陪伴女兒在瀘縣中宏特殊教育學校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如今,女兒能與人正常交流,也學會了唱歌、跳舞。黃蓉還經常帶她參加各類公益活動。在女兒的成長中,黃蓉感受到了社會給予的關愛,也激勵她將這份愛傳遞下去。
自從女兒進入特殊教育學校,黃蓉了解到比女兒病情嚴重的孩子還有很多,便成了特殊學校的一名志愿者。自2011年起,黃蓉連續(xù)11年組織瀘川供電分公司志愿者到瀘縣中宏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志愿活動,和孩子們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戲,給予孩子們家人般的溫暖。
在黃蓉的積極奔走下,2012年5月,瀘川供電分公司與瀘縣中宏特殊教育學校的涂秋伍、張義君等6名家庭困難的學生結對,為他們提供學習、生活上的資助。每逢兒童節(jié)、中秋節(jié)等節(jié)日,志愿者還會為他們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資,陪伴孩子們做游戲,輔導他們的功課。
目前,涂秋伍、張義君等6名學生已順利完成在瀘縣中宏特殊教育學校的學業(yè)。涂秋伍還進入了樂山市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繼續(xù)讀高中。
援助困難家庭
在與困難家庭學生結對幫扶的過程中,黃蓉除了關注學生本身,也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的家庭。
瀘縣中宏特殊教育學校學生鄭穎有一個哥哥,患有智力殘疾。他們的母親蔣春梅獨自撫養(yǎng)兄妹倆,生活十分艱難。2014年,聽說鄭穎的哥哥還沒有評定殘疾等級,黃蓉出資讓蔣春梅帶兒子到縣里體檢、評定殘疾等級。2014年下半年起,黃蓉每月資助蔣春梅,直至2017年蔣春梅家承包了一口魚塘,家庭經濟狀況好轉。蔣春梅很感謝黃蓉,每次來瀘縣縣城都不忘給黃蓉捎上一些自家種的蔬菜。
2020年年初,在為瀘縣中宏特殊教育學校提供志愿服務的過程中,黃蓉結識了鐘遠平。鐘遠平的大女兒有智力殘疾,她還有一對正在上小學的雙胞胎女兒。一家人的生活全靠鐘遠平在小區(qū)做保潔工作維持。黃蓉將鐘遠平的情況介紹給了瀘縣義工組織。義工組織將鐘遠平列為幫扶對象,為她家提供援助。
黃蓉還邀請鐘遠平的雙胞胎女兒加入瀘縣女子讀書群,與群友一起讀書、交流,讓孩子們的心態(tài)更加陽光。如今,鐘遠平的雙胞胎女兒也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積極參與小區(qū)文明創(chuàng)建等志愿服務。
擦亮城市名片
掃碼測溫登記、引導游客有序入園,2月26日,春光明媚,黃蓉在瀘縣方洞鎮(zhèn)的瀘縣屈氏莊園博物館為前來參觀的游客服務。2018年起,黃蓉經常利用節(jié)假日參與瀘縣文化旅游場所志愿服務。
2018年,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屈氏莊園博物館開館迎客,向社會征集志愿講解員??吹较⒑?,黃蓉不僅自己報了名,還發(fā)動同事和朋友加入,很快就召集了25人。通過學習相關歷史文化知識,經過嚴格考核后,25人正式成為志愿講解員。
此后,每逢節(jié)假日,在宋代石刻博物館、屈氏莊園博物館總能看見黃蓉笑容滿面地為游客服務的身影。盡管平時上班很累,節(jié)假日還要放棄休息,但黃蓉覺得,能為游客服務、為家鄉(xiāng)的文化旅游事業(yè)做點小事,很有意義。
“我們都是屈家的后代,好多年沒有回來看看了,變化真大。莊園被保護得真好,志愿者服務很熱心,謝謝你們!”2月6日,一名前來參觀的老人稱贊黃蓉的熱心服務。
截至目前,黃蓉在兩處博物館提供志愿服務50多次,累計服務6萬余名游客。
黃蓉還加入了瀘縣家長義工組織、瀘縣龍城義工組織等。在瀘縣潮河鎮(zhèn)敬老院,黃蓉和志愿者為老人們朗誦詩歌,幫他們剪指甲、理發(fā);在玫瑰苑小區(qū)、文星小區(qū)、法院小區(qū),黃蓉和志愿者開展衛(wèi)生整治、入戶宣傳、燃氣安全檢查等工作,助力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
“從2018年瀘縣創(chuàng)建省級文明城市開始,她就經常到我們社區(qū)清除小廣告、打掃衛(wèi)生,比我們這些居民還用心。”怡園社區(qū)主任伍瓊芝說。2020年,瀘縣成功創(chuàng)建四川省文明城市,目前正在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黃蓉和志愿者們依然忙碌在大街小巷,為城市發(fā)展貢獻力量。(張躍 文/攝)
評論